学院举办稷下讲坛——《徐悲鸿的艺术人生》讲座


117日下午,美术学院在11号教学楼202报告厅举办稷下讲坛学术活动,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华天雪博士以《徐悲鸿的艺术人生》为题作学术交流。学院领导班子成员、部分师生代表参加,副院长高明伟主持讲座。

华天雪从徐悲鸿的人生经历和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等方面进行交流。她提出,徐悲鸿先生的艺术生平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919年留学之前主要以水彩、水墨加勾线的方式进行绘画;第二时期是1919年到1927年八年半的留法时期主要以素描和油画创作为主;第三时期是归国后向传统回归,对中国画的探索逐渐成熟,自然融入西画因素个人风格逐渐清晰,人物画、动物画等逐渐有了自己的面貌。她以《三马图》《白玫瑰》等代表性作品分析徐悲鸿先生处于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

她指出,徐悲鸿对中国画形式语言的改良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是对传统笔墨的选择与改造——勾勒法与没骨法。人物画多用勾染法,包括白描、工笔、工写结合三大类,其中工写结合又分为“以工为主兼写者”和“以写为主含工者”。

第二是把素描融入笔墨。代表作品为《泰戈尔像》,分别从素描与国画两种题材的作品中可明显看出两张泰戈尔像的角度、表情完全一致,区别在于一个是铅笔画,一个是毛笔画,一个有光影,一个没有光影。但素描是对着真人画的,而中国画是对着素描改的。

第三是使用模特和人体。把人体作为一个形式语言纳入中国画创作,徐悲鸿是第一人。人体形式虽然是西方,但画法是中国的,这就是改良。

第四是焦点透视的平面型结构。《愚公移山》画面空间被处理成前后两排,挖山的壮汉一排,后面一排,再后还有更纵深的一个空间。

第五是略含光色表现的固有色平涂。即色墨关系上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色不碍墨,在画法上以平涂为主,略带渲染,在色调上追求简雅、单纯与和谐。

她表示,徐悲鸿对形式语言的改良,重在革新造型方式,提高写实能力,而对形式的风格与趣味,则有意无意地淡化了笔墨的独立审美功能。这并非是他一个人的追求,而是一个时代的倾向。

会后,华天雪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她鼓励学院师生积极探索,不断提升美术素养和专业水平。


乐 教 好 学 和 谐 创 新